师长的待遇有多好?转业方向是什么?可以当省公安厅厅长吗?
师长的待遇有多好?转业方向是什么?可以当省公安厅厅长吗?
上次和几个老战友喝茶聊起军队转业的话题,有人突然问:“你说,一个师长退下来能不能直接去当省公安厅厅长?”这个问题把我逗乐了。你别说,还真有人这么想过。但这事儿要真琢磨起来,可没那么简单。
先不急着下结论,我们得先搞清楚两个问题:第一,师长到底是什么级别、什么待遇?第二,他们转业后都干些什么工作,又能不能胜任像省公安厅这样的位置?
师长的待遇到底怎么样?
咱们先来说说师长这个职位吧。在中国军队里,“正师职”是个很关键的岗位,说白了就是一个大型单位的一把手,比如机械化步兵师、炮兵旅这样的作战单位。以某综合训练基地的一位机械化步兵师王振国大校为例,他管着8000多名官兵,还有数百台重型装备,每年经手超过3亿元的军事预算。这么一看,这个位置责任可不小。
再看看他的福利待遇。从工资结构上讲,包括基本工资、军衔津贴、岗位津贴,再加上一些特殊地区补助,每个月到手差不多2.8万元左右。这还只是明面上的收入。他还能享受免费的医疗保障、公寓住房,以及子女教育优待政策等等——这些隐性福利可比单纯的钱值钱得多。
不过,这样一个重要职位也不是能一直干下去的。《现役军官法》规定,正师职干部最高服役年龄是55岁,但实际情况往往更早。据统计,从2016年到2021年间,我国某战区36名转业师级干部平均离任年龄只有48.7岁。他们为什么提前退呢?一方面是因为编制调整,一方面也是为了给年轻人腾位置。所以啊,当个“终身制”的指挥官,那是不可能的事儿。
转业之后都去哪儿了?
那接下来就有意思了:这些脱下军装的大佬们,都去哪儿继续发光发热呢?
根据《军队转业干部安置暂行办法》,正师职干部可以选择两条路——计划分配或者自主择业。而从实际数据来看,大部分还是走计划分配这条路,因为这种方式安排比较稳妥。据统计,有65%的正师职干部进入了地方省级机关,比如应急管理部门、省属国企等;25%去了央企;剩下10%则被分配到了事业单位。
举几个具体例子吧。有位曾经指挥过万人演习的大佬,后来成了一省交通厅安全总监。他上任后,把部队里的风险评估体系搬到了道路安全管理中,全省重大交通事故率直接下降27%。还有一位擅政治工作的前政委,被调到文化集团当党委书记,上马了一系列红色IP开发项目,让企业利润增长41%。这些案例说明啥?说明咱们部队培养出来的人才,不仅懂打仗,在地方行政领域同样是一把好手!
那能不能直接当公安厅“一哥”呢?
现在回到最初的问题:既然他们能力这么强,是不是可以直接坐上省公安厅“一哥”的位置呢?答案恐怕让大家失望——很难!为什么这么说呢,我们来看看现任31个省区市公安厅(局)主要负责人的履历就知道了:
他们几乎全都有法学或警务相关专业背景,这是硬门槛。而且100%拥有20年以上政法系统工作经验,从基层一步步爬起来,比如县刑侦大队、大城市副局,再升到刑侦总队、省副厅,然后才可能晋升为“一哥”。每一级台阶至少耗时4~5年,这种成长路径非常典型,也非常严格。
根据《公安机关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规定》,担任这一职位还需要满足三个条件:本科以上学历、市级以上主要领导经历满5年,以及通过中央政法委组织的政治素质考核。不仅如此,还有一个潜规则,就是必须完成一次重大专案任务,并接受半年左右专题培训。这些要求对普通公务员尚且苛刻,更不用提刚从部队来的“新人”。
所以啊,即便是一位能力出众、有丰富管理经验的大校,在没有相关专业背景和基层积累之前,也很难跨界成为警界“一哥”。不过话又说回来,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在地方政府里没发展空间。一些重要但相对冷门的位置,比如应急管理、人防办主任等,对他们来说反而更加匹配,而且也一样重要!
你的看法是什么?
写到这里,我忍不住想问问各位读者朋友,你觉得如果让优秀退役将领进入更多领域,会不会带来一些新气象?如果你是决策者,你会支持让更多像王振国这样的“大拿”,尝试跨界挑战新的领域吗?还是认为应该尊重传统路径,让每个人按规矩一步步来爬梯子呢?
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看法!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,不妨点个关注,下次我们继续聊聊那些鲜为人知却值得深思的话题!
【参考资料】
1. 薛宝琴,《中华人民共和国现役军官法》,2001
2. 《中国人民解放军文献汇编》- 解放出版社
#春季图文激励计划#